大数据给医学界带来什么?是挑战还是机遇?毫无疑问,大数据的收集、处理、展现方式给医学的各方面都带来影响,使精准医学——医学发展的最高境界成为可能。 对临床医学来说,来自“真实世界”的临床数据是全面、系统的资料。从临床评估到分子分析,基于数据库撰写的论文更快、更高质量。通过研究,又可产生具体的诊治指南和极具前瞻性的长远规划。 在公共卫生层面,以“食盐补碘”为例,缺乏和过量碘都会引起健康问题。尤其是妇幼,面临着缺碘和碘过量的双重风险。但不同的口味、生理需求导致的差异使“食盐补碘”成为世界性难题。现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新技术,恰好为个体化碘适宜评价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 除此之外,大数据在医疗上还可运用于诊疗方案优化、药物筛选、诊断标准定、医院就诊流程再造、流行病学研究、传染病预警等多个方向。 那么,医疗数据利用现状如何?目前,北京市有涵盖了各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统计平台、医疗保险信息平台,各区县有居民健康档案、114挂号平台,此外,还有包含了医务人员、患者数据的医疗机构统计报表等。上述数据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以DRG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但全国的数据,尤其是临床研究数据仍不容乐观。固有的思维模式、“小作坊”式的研究方式——我国当前的临床数据现状仍处于初级和起步阶段,临床研究数据仅占全球数量的2.7%,为美国的5.6%。 由于生物学特征和中西方体质差异,西方的数据并不尽然适用于我国。其实,拥有“病人量大”这个潜在优势,我国应是数据输出国。 好似我们有广袤的田野,有辛勤的拾穗人……从“面粉”到“面包”,我们到底缺什么?如果将医学临床牵头人、策划人比作“面包师”,那么,“面包房”则是国家和基金支持,是生物样本库。生产出了“面包”,可用于药物观察,提高疗效和安全性;用于药物开发,优化临床研究方案;与国家平台对接,展示给相关政策决策方。 乐观的来看,“面包”最终会有的。吃到“面包”前,要解决哪些问题呢?目前来看,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将沉默的海量数据委托给谁?医疗机构都在优化,却难以摆脱各自为战的现状,缺少来自第三方的公信机构。第二,要应对来自统计学的巨大挑战。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数据,但接口和标准、采集和存储不尽相同。基线不均衡,导致数据间无法比较。缺乏国际化标准化编码,这是巨大的统计学挑战。第三,数据壁垒依然存在。涉及相关利益,医疗数据的拥有方没有强烈的共享愿望,或者说,真正缺乏的乃是公正的共享机制。数据被锁在保险箱里,大量数据在沉默,也就无从去谈有效收集和整理。唯有用公正的机制去打破数据壁垒,方能迎来开源与协同。最后,数据如何被合理有效的利用,同时又保护每个人的隐私?这也是需要思索和关注的问题。 大数据与精准医学,“看起来很美”,要走的路也很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