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20年伊始,当人们满怀喜悦心情准备迎接新年到来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瞬间席卷整个中华大地。此次疫情传播之快,影响之大,打破了人们热情、祥和、欢乐的气氛,几乎改变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生活。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九三人责无旁贷,非医疗界的同仁们主动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来自顺义区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的白衣天使们,则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为抗击疫情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顺义区医院作为肺炎疫情定点医院,发热门诊是最重要的防线,风湿科赵学刚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区医院的肺炎疫情诊治小组,负责发热门诊病人的筛查及诊治工作。面对迅速增加的发热人群,发热门诊的工作强度也在增加,因为要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汗流浃背、防护镜起雾、喝水少引起的口干、舌燥、咽痛以及高频次的密切接触、极度疲乏、口罩眼罩的皮肤勒痕考验着他,然而他没有抱怨,更没有退缩。他不仅为患者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还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通过向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教会他们正确面对疾病,使患者的身心都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最终,在全体医护人员全力救治、精心护理下,顺义区医院收治的10例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得到了持续改善,于3月7日已全部治愈出院,阶段性完成战役“双零”的工作目标。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输血科组长张菊香,在输血科6人中5人被抽调到检验科门诊建立防线后,1人独守全院输血任务,全天24小时无周六日备班状态,随叫随到。疫情期间,院内的患者多为病情危重者或孕产妇,用血一般都很紧急,为患者备血、取血、配血都成为她一个人的任务。因为疫情期间血源紧张,为合理安排调控全院用血,保证危重患者的输血治疗,她反复奔波于血站和医院之间。在这期间,她还推进了医院无偿献血用血费用自动减免系统的建立,简化流程方便患者,让患者少跑医院,也是为防控疫情做贡献。 顺义区妇幼保健院成立了由医务科、护理部、疾控科、院感科4个重点科室组成的防控“四部委”,每个科室安排骨干人员24小时轮值,及时处理发热门诊各种突发情况,包括区级会诊、转运、终末消毒、后勤保障等,保障抗疫工作有序进行。李艳玲作为医务科主任助理,参与应急值守工作,每4天就要值一个24小时,下了夜班还要继续坚守岗位,组织防控培训考核,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开展应急演练等多项防控工作。共开展各类线上及线下培训10次,参培人员包括全院1000余人。 因为疫情来的太突然,医院的很多科室病人急剧减少,但疫情无法阻挡新生儿宝宝的到来,因此产科和新生儿就成为了妇幼保健院最忙的科室。尉进茜作为顺义妇幼新生儿科的主任,第一时间请愿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虽然最终没有参加第一线的战斗,但为了保证每一个新生命的安全,春节期间她几乎没休息。科里有医生出京回来隔离,她顶上,有医生发热隔离,她顶上,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值了5个夜班,下了夜班还要在新生儿专家门诊出诊。作为科主任,她还组织科室内医护人员持续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及穿脱防护服的方法,并亲自考核每一个人穿脱防护服,做到人人合格,确保医护安全。 在马兆峰领导下的区医院口腔科作为顺义区口腔质控中心,在疫情期间几乎承担了全区的口腔治疗工作,保障了疫情期间急性牙疼、面部外伤等患者的诊疗。要让牙疼的病人在疫情期间也能得到有效治疗是马兆峰主任最大的心愿。 疫情期间口腔科普通诊都停了,张凤琴老师参加了好大夫在线义诊咨询活动,还建立了一个顺义口腔患者交流群,尽可能地帮助患者解决出现口腔问题,给予他们及时正确的指导,化解他们的焦虑情绪,帮助他们尽可能的缓解口腔疾患带来的痛苦。 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王新在春节回北京探亲期间,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对居家隔离的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对有需要的患者开具互联网处方,并指导患者用药,日均服务量达20人次,减少患者来医院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 除此之外,顺义区医院神经外科崔永胜、放射科程明斌、王野、骨科赵民、重症医学科赵艳伶、中医科张党生、顺义中医院口腔科宋旭纯、顺义妇幼功能科高蔚梅也都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保障着疫情期间医院的正常运转。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疫情面前,“白衣天使”从未胆怯迟疑,她们用生命构筑“护城河”,守护着每一个人的健康和安全。她们夜以继日地坚守在防疫前线,给患者带去希望的曙光,守护着这片沃土的安全。她们有信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