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多年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货殖列传序》中就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名言。改革开放30多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更是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中产阶层,早已经摆脱了温饱,达到了小康,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国际大国的地位和形象日益彰显。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富而不贵的现象比比皆是:官员失范,从言语到着装,无所适从,不能成为社会的楷模;领导人出访变成时装秀,不能把有几千年文明的大国礼仪展现出来;接待来访的使节,更是没有一套具有中国特色显示民族传统的礼仪规范作为规范。学者文人也不能在礼仪文明上起到垂范社会风貌的作用,最多因为多读书的缘故而有几分儒雅之气;至于普通百姓,一般理解“礼”就是有礼貌不说粗话,美就是不断买新衣服,好看就是瘦、减肥;孩子起名字多用冷僻字……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越来越多不文明的现象更是触目惊心:目空无人,高声大喊;无视秩序,没耐心排队;孩子随地便溺而不制止;不遵守交通秩序;随意在景点文物上刻画等等不一而足,与经济大国地位相差极大,离强国更是格格不入。 建议: 1、建立国家级的“礼部”机构,并明确、强化其职能 目前中央精神文明办的地位应加以提升、强化。从历史上看礼部自设立以来一直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部门。 东汉至隋以前都设有专职机构和官员兼任祠礼工作,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始有礼部之称。唐代将学校、贡举等事划归礼部。主官为尚书,次官为侍郎,历代沿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罢科举,学政归属学务大臣。次年,光禄、太常、鸿胪三寺并入礼部。直到宣统三年(1911),废礼部,改设典礼院。由此可见,当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发达,文明程度较高的时代,礼部则受到重用。 2、强化各级政府重视此项工作的职能 伴随中央机构的设置与职能的强化,各级政府应该结合现行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乡规民俗,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相应的规范,利用工青妇组织和学校加以宣传引导。各级官员率先垂范,组织部门可以进行专题培训辅导,使之成为懂文化、注重个人道德追求的社会楷模。 3、发挥社会贤达的作用 组织民间德高望重的人士,发挥他们在宣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民俗、现代礼仪等的骨干作用。 4、发挥媒体系统的作用,引导高雅、高贵的审美理念和品味生活 现代社会人们获取娱乐的方式越来越便利,媒体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好的精神作品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追求。所以建议媒体在传播优秀文化中要更加系统,更加准确,更加文明,更加高雅。 政府治理国家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是让每个公民过上体面的日子,有尊严的享受阳光雨露。老子的理想是: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那时才是中华民族以巨人的身姿屹立与世界的东方,我们不仅是大国,更是强国。 |
beat365在线登录app_365彩票app下载不了_365bet品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