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术腐败、科研造假之风愈演愈烈,一些科研人员不是潜心研究科研课题,而是潜心研究如何套取国家科研经费,形成学霸圈;往往做研究的人拿不到课题,拿到课题的人不做研究。有些人对同一课题重复立项,换汤不换药,通过关系获取国家项目;有些人则对低端或早已没有科研价值的项目进行文字包装,然后进行申请;有些人则在申请时夸大指标,完成时不了了之。种种问题,不一而论,都涉及到国家对科研项目立项和管理的问题,进而涉及到国家的科研水平问题及基本的诚信问题。 尽管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科研政策,但一些政策不仅没有解决科研管理问题,反而挫伤了底层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其原因,一方面是科研人员的待遇和地位亟待提高,使他们能够潜心科研,使他们不再打科研经费的主意;另一方面,则要打破传统科研管理的思路,把科研项目以政府管理为主,转变为群众管理,转变为科研人员自发的管理,让真正有水平的研究人员脱颖而出。让滥竽充数,骗取国家经费的研究人员没有机会再申请课题。真正提高国家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提高国家的科研水平。 方法很简单,就是公开透明。把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公众于世,接受大家的监督。可把国家几十年来的纵向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细节向社会公布(涉及国家机密除外),主要细节有:科研项目的申请过程,评审过程,课题经费及使用,评审专家姓名及评审意见,课题研究过程及结果,成果鉴定专家姓名及评审意见等,均可免费查询,接受民众的检验。在公开透明面前,科研工作者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会自觉科学合理地申请项目,人尽其才,真正提高国家科研水平。具体方法: 一、建立科研项目数据库 内容包括:项目名称,申请书,结论;评审专家名称及意见等。数据公开,一方面可以把这些科研成果为大家所用,另一方面也是让大家来检验这些用纳税人钱得到的成果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 二、建立网上评价机制 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对项目的评价,而不仅是专家。评价采用实名制,要对自己的评价负责。负面评价不良者,自然淘汰。 三、对科研项目的水平及成果进行永久性追究 科研人员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及水平永久负责,避免眼前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