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京,是一座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古城,曾为六朝都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内容最为丰富。北京故宫,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北京天坛,以布局合理、构筑精妙而驰名中外;北京的四合院,北京的中轴线,北京的城池,无一不凝聚着六朝古都的治都智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城市文化不但具有地域性特点,还会映射时代的缩影,蕴含独特的文化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科技、文化精英,同时各地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北京文化。 beat365在线登录app_365彩票app下载不了_365bet品牌中文网2014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视察北京时对北京的核心功能做出过明确的城市战略定位,要求坚持和强化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纵观全局,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四个核心功能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聚集了众多的文化艺术人才精英,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北京更要加倍注重文化的基础建设,注重文化发展的与时俱进,引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契入点,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内涵,从而为全国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对于一个拥有211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来说,全民的文化素养决定着城市的内在表现,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决定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个人口密度相对集中,空间布局矛盾凸显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尚未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人们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并非处处能享用到公共文化设施便捷的服务。比如,有的休闲娱乐方式虽然普及面广,却严重扰民,经常容易造成矛盾冲突。比如风靡全国的广场舞,在当前条件下不适于大力提倡和推广,但为什么成为大众普遍流行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呢?据笔者分析,广场舞的兴起,除了音乐和舞蹈本身的魅力之外,兴起规模的主要原因是入门门槛低。在合适的时间段,在合适的空间里,人们无须具备更多的文化知识,无须掌握更多的技艺技巧,只要跟着众人摆动身躯和四肢,即可融入这个广场舞的大群体。群众主流文化代表着城市的主流文化,而群众的主流文化则完全取决于大众的文化素养。 一个城市需要培养适合其发展的大众主流文化,这个城市主流文化的培养需要依靠完善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让文化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短板。 2.“1+3”政策顶层设计已出台 北京市率先制定了贯彻中央两办文件的地方性省级实施意见:《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方案》、《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1+3”文化政策的出台,对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进行了顶层设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3.政策落地有待完善 目前北京市提出“十五分钟文化服务圈”的概念,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入手,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如朝阳区已建成各类文化设施700多个,居民家门口可享受22类文化服务,形成了区-地区-街乡-社区四级文化网络,提供文化活动的设施场所有农村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农村数字固定电影厅,形成了15分钟文化服务圈。但是将政策落地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各区县政府执政能力不一,经济实力不一样,落实的文化服务政策也有所区别。各区县人口结构不同,区情不同,矛盾突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文化设施的建成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文化服务落实到位。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合理的空间、人们心甘情愿付出的时间和专业化管理人才,三者缺一不可。相对完善的文化设施只是具备了文化场所的空间,如何能培养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使之自觉自愿地走进这些文化场所,并能在此享受到文化所带来的身心愉悦,同时能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是进一步需要将政策实施落地的研究课题。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 1.依靠公共文化机构平台打造公共文化品牌星级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只是找一块地,盖一间房子就可以说是文化场所建成了,场地仅仅是文化场所活动的空间,并不能代表可以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对于任何一所公共文化设施,无论大小,都需要有专业人员来进行管理和经营和演出,为人们提供专业化的文化服务。优质的文化服务,需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保护,成立人才库,对于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给予宽松的就业政策,给予奖励优待政策。 公共文化机构作为一个平台,整合文艺院团和文化场所的优质资源,依靠十五分钟文化圈的政策支持,提供星级文化服务。借鉴酒店星级管理服务模式,改变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实行企业化管理;依靠剧院、艺术院团等专业优势,实施分布式管理,政府集中监管的方式。根据公共文化机构的不同性质特点,创建适合自身的品牌文化。以北京市整体规划找为目标,不同的文化机构确立不同的定位,发挥各机构的特长,确立发展目标和方向,以打造首都品牌文化。 2.实施素质教育滴灌工程 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艺术素质教育的滴灌与熏陶。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建立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百姓搭建公共文化平台,包括文化理论研究,文化知识传授、文化传承等,搭建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传播、文化娱乐和农村文化等为百姓文化生活服务的平台。政府应给予合理的引导,建议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平台为依托,从两方面入手进行素质教育滴灌工程,一方面大力推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着力培养高雅艺术爱好者。 一是借力高科技,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各种各样大量的网络信息所占用,传统文化的印记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甚至面临窘迫的传承局面,而这里,也包括孕育了我国几千年来文化精髓的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如何改变这个局面,使优秀传统文化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并能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呢?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使用网络和数字资源作为体验文化的途径,新传媒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拓宽了人们的视野。通过借助高新科技传媒手段,进行广泛传播和信息传递,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影响力度,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并爱上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踏上互联网+的快车,得以更好地弘扬和发展,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撒播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随着手机APP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文化机构借助自媒体工具,把传统文化以新媒体的方式向广大群众传播。北京故宫博物院借助《北京故宫》的微信订阅号,向读者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古迹和皇家器物,让更多的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故宫,了解北京,了解中国历史,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 二是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专业化素质教育 依靠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发动在京的文化学者和艺术人才,充分利用各级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文化宫等机构,开展各类主题系列的讲座和体验活动,激发青少年的兴趣,让他们在娱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接受艺术熏陶,同时也让成年人在提高自身素质素养方面有更多的机会。在中央《关于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推出后,北京市教委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正在开展的青少年美育教育,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利用社会力量和优质资源,让青少年在歌、乐、舞、剧、戏方面以知识普及为主、技能培养为辅、观摩体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艺术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助力青少年审美品位、人文素养的提高。国家大剧院作为一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自开幕以来一直实施公益性的艺术普及教育“滴灌”工程,高雅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七年来惠及音乐、舞蹈和戏曲爱好者无数。2014年国家大剧院开展了百场歌剧进校园活动,更是将高雅艺术的种子播撒在中小学生心中。 三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进校园,进社区。聘请体育院校和文艺或书画界的专业人士,进行书画、太极拳的全民普及。在中小学和大学推广书法、太极拳等传统项目,将太极拳纳入小学体育学分考核或升学考核内容中。书法与太极占用活动面积小,易于普及推广,既能健身强体,又能使人民体验中华文化之精髓,身心得到修养,于个人、于社会皆大有益处。 3.持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是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保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将会助力提升首都的核心功能,同时为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北京正在下大力气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在把握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打造具有文化渗透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服务品牌和城市品牌,最终使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助推首都的文化核心功能。 总之,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会促进北京传统文化与国际都市潮流的共同推进,促进文化中心战略定位的发展,有利于传统物质空间与现代城市功能的协调发展,有利于首都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的北京,将是充满着正知、正念、正能量的和谐首善之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