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级政府重视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加大了对社区医院的投入,然而,社区医院卫生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职称评定困难,人才引进困难,留住人才不易。 目前基层医院高级职称名额太少,即使不少社区医疗机构有空缺编制,仍造成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以及高技术人才转向二级以上医院发展,基层医院不易留住人才。 2.绩效奖金分配不合理,工作考核重视“数量”,而不重视“技术含金量”,难以留住人才。 目前,针对社区医院的绩效考核重视诊疗人头数,没有对医疗技术质量和含金量的客观衡量标准,“患者满意度调查”常不能客观体现上述标准。对于中医及技术含金量较高的中西医结合疗法的评价缺乏客观指标,以针刀为例,社管中心所制定的评价系数与其技术含金量及操作难易程度等客观因素相比相差甚远(医生做一个针刀闭合术≈医生开一支达克宁,领导认为二位医生都是处理了一位患者)。技术较全面的中医全科医生每日工作身心俱疲,假如处理的病人病情越复杂、则所需的诊疗技术就越高,占用的诊疗时间势必就长,这样在规定的上班时间内看的人数就少了,得到的绩效奖也少了。最后形成干的技术含金量越多,反而得到的绩效奖就越少,造成绩效奖=诊疗人数,而与技术含金量无关。 3.中医全科工作范围庞大,工作缺乏重点和层次,中医工作管理急需有序化、专业化。 由于中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目前社区医院普遍重视中医人才的引进和科室装修,“中医馆”、“中医特色诊疗区”相继建成。西医全科医生日常工作包括开药和公共卫生工作。中医全科医生的工作内容繁杂,包罗万象,除包括体现中医特色的工作(如:诊脉开方、针灸、拔罐等适宜技术,还包括中西医结合微创闭合术—针刀),还有中成药、西药,以及一系列公共卫生工作等。其中仅公共卫生工作就包括为患者建立个人档案、慢病档案、体检表、老年体检表、家庭签约表、慢病优库管理、中医体质辨识等工作。每日体现技术含金量的工作,如:草药、针刺、针刀等在诊疗中占用医生大部分工作时间,而公共卫生工作则需挤占诊疗时间进行,造成了工作缺乏重点和层次。如果西医全科医生的日常工作被比作“按时间有序进行”,那么技术较全面的中医全科医生则被比喻为“按空间加时间拼力作战”。因此,中医管理工作急需有序化、专业化。 4.社区不重视学术,很难留住人才。 基层医院普遍不重视发展学术,不予医师学术交流会议的假期,不予报销学术会议差旅费,不予报销国家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发表费,不进行在职博士的培养工作,很难留住人才。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建议: 1.尊重技术,尊重人才,增加基层医院高级职称名额,对经相关职称评审合格的高学历人才聘用高级职称,以稳定工作团队。 2.加强社区专业人才培养,使其拥有与三级医院平等的学习、进修及在职教育机会。在就业之后,为有理想的青年医师提供发展平台,使社区医院的诊疗工作不但后继有人,而且走上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良性循环。 3.重视工作的“质”,为基层医院技术型人才设立合理的绩效分配制度,使其专业技术的含金量得到承认,使社区医院技术人才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从而留住人才。 4.在中医全科工作中划分工作层次和重点,可考虑让进行住院医规培的学生轮番到社区医院进行公共卫生工作1-3个月,以熟悉基层医院工作流程,也为顺利实现基层医院转诊制度打下基础。可在课内设立建档人员,而医生只需浏览相关档案信息,这样有利于把有限的诊疗时间用来提高为患者的诊疗服务。 5.在学术管理方面使社区医师得到与三级医院医师的同等待遇。如:每年2次学术交流会议的假期及差旅费报销,国家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发表费的报销,在职博士的培养。“家有梧桐树,何愁招不来金凤凰!”假如上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基层医院何愁留不住人才! |